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时刻:身边总有人坚定不移地说你不好,无论你怎么澄清都没用。对方始终认定,你就是一个不好的人。这时,我们会容易陷入到自我怀疑之中,认为是自己不好。
但我想告诉你:有时候,别人如何说你,反映的是他的内心。
1.为什么对方总说我不好?
最近,好友阿芬和我说起她的困扰。
两个月前,她被调去了新的科室。因为希望能尽快融入新集体,阿芬做事很主动,也很乐于帮助同事。但没过多久,意外却发生了。她与同事小D闹了矛盾,对方一直说阿芬是个自私的人。起因是,某天小D找阿芬帮忙处理一下手头的工作,但那天阿芬刚好有事请假了,要提前下班,所以拒绝了她。小D对此一直很在意,直言阿芬为人自私。一开始,阿芬觉得自己没帮上忙确实不太好,于是在后面的工作里,经常向小D表示自己愿意帮忙。断断续续帮了两周左右,两人关系有了好转。阿芬心想:这下应该能改变小D对自己的看法了吧。然而意外的是,某次阿芬因为自己的工作忙不过来,再一次拒绝小D后,小D又生气了。这一次,她不仅说阿芬为人自私,还说阿芬没责任心、没有团队意识。阿芬本来就是一个习惯反省自身的人,这样的结果让她更苦恼了: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,对方还觉得我自私呢?
是我做得还不够吗?真的是我错了吗?但听完阿芬的讲述,我和其他朋友的态度都很一致:
从头到尾,你并不自私呀,始终都很热心帮忙,
反而是小D每次只考虑自己,还越来越得寸进尺,
她才是自私的那个啊!
在大家的提醒下,阿芬才慢慢醒悟过来,确信自己并没有不妥的地方。然而,留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,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扰:别人一直说自己不好时,试图反复自证澄清,但都无济于事,待力气耗尽,便掉进自我怀疑的泥潭中——我真的那么差劲吗?
但身边人都清楚,事实并非如此。
2.别人怎么说你
反映的是他的内心
在人际关系中,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:
别人觉得你不好,不是你真的不好,而是他自己不好。
但是,他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好。
于是,就将这个东西转移到你身上,反复地说你不好,以此让自己不那么焦虑。
这个现象,就叫「投射」。投射,是人际关系里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。在宋朝,苏轼与好友佛印的一段趣事,就很好地诠释了「投射」是怎么一回事。一次,两人在一起打坐。苏轼看着佛印穿的黄袈裟,然后脱口道:我看你就像是一坨屎。而佛印则保持平静,没有反过来骂苏轼,而是说:我看你像是一尊佛。苏轼大喜,觉得是自己赢了。然而回到家,小妹却笑他其实输了——
佛印因为心中有佛,所以才会看人像佛,苏轼因为心中装的是屎,所以看人像屎。
两人把彼此心中所想之事,「投射」到了对方的身上。在人际关系中,这样的「投射」,很常见。其中,「负面的投射」是最容易伤害关系的。当一个人无法接受自己内心中某个(阴暗的)部分,就会无意识地将这部分「投射」到别人身上,然后再猛烈攻击对方。就像小D,其实是她自己心中有自私的部分(认为别人有义务帮自己完成工作),同时又无法承认自己的自私。于是就「投射」到阿芬身上,指责阿芬自私。所以,从表面上看,这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;但其实,这只是小D个人的内心在发生斗争。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普遍,所以我们常会看到“贼喊捉贼”的情况。比如我做咨询时,遇到一位被PUA的女士。她对男友无比关心体贴,可对方却总嫌弃她为人强势、说话伤人。但在外人看来,明明她男友才是强势、说话伤人的一方。还有随处可见的“键盘侠”现象。在很多热点新闻下面,总有一些人在发表挑剔、辱骂的言论。这些人对背后的真相未必有详细的了解,然而,他们在批评辱骂时,总是有一种斩钉截铁般的语气。其实他们所说的,更多是自己内心阴暗面的投射。像08年刘翔因为受伤,在奥运会场上退赛后,遭到了大量网暴。即使今天回过头看,刘翔在跨栏上取得的成就,也是顶尖水平,在整个田径史上,能和他并论的人也寥寥无几。尽管如此,当年依然有很多人骂他。认为刘翔一方面贪财,为了接广告赚钱,疏于训练,另一方面又很虚伪,明明跑不赢,还死要面子在跑道上“表演”。这些键盘侠显然并没有深入了解刘翔的真实生活,他们也懒得去了解。至于批评刘翔的“贪财”和“虚伪”,更多是键盘侠自己心里有这两个部分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「投射」,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澄清去改变的。像阿芬的所遇里,因为事情的根源在于小D自身的内心冲突,哪怕阿芬再帮她一百次,只要小D的内心冲突还在,就依然会发出指责。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。想要真正终止这种「投射」,只有2种可能:1、对方觉察到自身的问题。像苏轼事后意识到,骂佛印其实是自己的修行还不够,那么他之后就会调整了。2、我们自身及时觉察,拒绝被「投射」。当现实中遇到「负面投射」时,我们常常无法改变别人。与其期待别人不「投射」,不如自己及时拒绝。接下来我们重点讲讲,如何来拒绝「负面投射」。
3.拒绝负面投射:
觉察+提升价值感
投射成功需要2个步骤:一方发出「投射」,另一方认同了「投射」。这意味着,在面对「负面投射」时,我们可以选择拒绝认同。拒绝的前提是,你有没有意识到,自己被「投射」了。在阿芬与小D的例子里,当我告诉阿芬「投射」的原理后,她就能够慢慢释怀了。后来小D再说她,阿芬就会在心里提醒自己:她说的是她自己,不是我。当这么想时,阿芬就不会再去反思自身,或是改变自己的行为,继而变得可以从容面对攻击了——你骂你的,我自己该干嘛干嘛。或许你会担心:别人对我们的批评,除了是「负面投射」,也有可能是中肯的建议呀,该如何辨别呢?在这里,与你分享3个供参考的判断指标,当情况符合以下情形,则更倾向于是「负面投射」。当有人说你不好时,先不用马上否认自己,先想以下几个问题——1、他对你的评判,是否更像说他自己?当别人说你自私,可以对比下你和对方的行为,看下这个形容词放谁身上会更加贴切。例如阿芬发现,自己主动帮人,这并不自私,而小D总要求别人帮忙,这更像是自私。这就意味着,小D对阿芬的评判,其实就是一种「负面投射」。2、是否很少有人这么评价你?我们每个人,都会在过往的关系里,形成对自己的大概认知。像与阿芬相处过的人里,大部分都会评价她待人友善。当突然遇到一个截然不同的评价(自私)时,尤其需要警惕。因为反常态的评价,极有可能就是源于对方的「投射」。与此同时,保持丰富多元的社交,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准确的自我认知,有助于更好地识别「投射」。3、对方是否拒绝澄清/讨论?正常的批评,是能够接受澄清和讨论的。比如,你觉得我自私,但我不认同,咱俩是可以对此进行理性探讨的。并且,当我调整了行为,你也会自然改变对我的看法。相反,「投射性的批评」,往往是不接受反驳的。他们会一口咬定你就是不好,完全听不进不同的声音。以上,就是在日常的关系里,用于识别「投射」的方法。
而在现实中,还有一种特殊情况,就是来自「权威的投射」:本来我觉得自己很不错,但遇到一位权威人士认为我不好,于是便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中。假设说阿芬自私的并不是同事,而是上级的领导,或者是长辈、老师等有一定权威的角色,那么应对的难度也会增加。对于这种情形,我们可以做的有3步:1、接纳自我怀疑。需要承认的是,在这种情况下,会怀疑自己是非常正常的。像梁朝伟拥有影帝级的演技,也曾坦言,自己在拍《阿飞正传》时,一场只有一句对白的戏,足足NG了27次。导演王家卫依然觉得不满意,心态崩溃的梁朝伟回家就哭了一个星期,觉得是自己不会演戏。但这真的是梁朝伟不够好吗?背后也可能是王家卫没想好自己想要怎样的效果,内心的焦虑「投射」出来,所以觉得怎样都不好。所以,当怀疑袭来,可以提醒自己:没关系的,每个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刻,这很正常。2、保留对自己的评价权。我们可以聆听权威的看法,但要记得始终保留评价自己的权利。周杰伦在刚出道时,虽然才华崭露头角,但依然有不少音乐人评价他风格怪异,劝他换一种更加主流的风格。但他没有把权威的评价和自己划等号,依然保留自我评价的权利。也正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部分是认可自己的,所以才能够走到最后。3、提升自我价值感。提升价值感,需要坚持活出自我,做自己认可的、有价值的事情。这个过程没有捷径,只能一步一个脚印。这并不容易,但只要走下去,我们就越活越有力量,越来越能够经受起外界风雨的吹打。谷爱凌在自己热爱的冰雪运动上,投入了大量的练习,最终斩获奥运金牌。在这个过程中,她也获得了坚实的自我价值感。赛后有记者向她发出尖锐的提问:“美国有观众并不喜欢你,对此你怎么看呢?”谷爱凌虽然年纪不大,但面对质疑时,回答得很轻松:“他们不喜欢我,是他们的损失。”这背后,是她很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,也承认身上有闪光的地方。所以不会因为别人说她不好,就马上怀疑自己。坚实的价值感会形成一道牢固的屏障,对迎面而来的流言蜚语进行过滤,把那些不符合现实的「投射」挡在外面,从而保护好自己。
写在最后
我讲识别关系中的「恶性投射」,并不是说拒绝自省,而是想说:虽然「投射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困扰,但也不全是坏事;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去觉察自身,学会聆听自己声音,而不是完全被外界左右。更好的平衡状态,应该是既有自省能力,也有拒绝「恶性投射」的能力。
任何人格的发展成熟,都需要一次次面对外界「投射」的历练,然后一点点地壮大自己的内心。
就像一颗小树苗,需要在经历了风吹雨打,才会长成茁壮的参天大树。